ICIC 2024闭门会成功召开,达成多项重要共识

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10月14日,2024国际智能座舱大会(ICIC 2024)闭门会在苏州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多产业协同创新下的智能座舱未来演进为主题,围绕智能座舱创新与“隐形安全”、高质量智能座舱建设、智能座舱国际化三方面进行研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汽战略院执行院长侯福深出席会议并致辞,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汽车运输研究中心主任、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周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公维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陆丽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智能座舱分会副主任委员、中科院软件所人机交互实验室主任王宏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智能座舱分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与设计创意学院双聘教授马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智能座舱分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曹东璞,理想汽车智能座舱副总经理张薇,东风研发总院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副总监冯超,以及来自一汽、北汽、奇瑞、广汽、长城、上汽通用五菱、零束科技、极氪、科大讯飞、北斗智联、星河智联、航盛电子、中科创达、当虹科技、博泰车联网、斑马网络、unity、镁佳科技、美行科技、吉林大学、中汽中心、中国汽研、襄阳达安、中科院心理所等整车、零部件、科研院所、检测机构代表共计40余位智能座舱负责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智能座舱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郭钢主持。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汽战略院执行院长 侯福深

 

侯福深表示,汽车智能座舱正成为连接人、车、环境的关键节点,其发展对于推动汽车行业智能化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他介绍到过去两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智能座舱方向围绕技术路线图研究、标准化建设、联合课题研究、分会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推动行业持续发展。他希望汽车智能座舱分会继承并深化已有的成果和经验,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进座舱领域的标准制定、前瞻技术研究、技术交流等工作,深入研究行业发展的新特点,不断满足行业在技术发展方面的创新需求,助力智能座舱持续国际引领。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智能座舱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 郭钢

 

在议题研讨环节中,清华大学曹东璞教授、理想汽车张薇、同济大学马钧教授,分别围绕 “智能座舱隐性安全与健康” 、“智能座舱从好到优:打造更优化的高质量智能座舱” 、“全球化视野下的智能座舱创新与合作”进行了引导发言。与会专家就“智能与安全并行,如何提升智能座舱安全技术的创新与边界,保证乘驾人员的安全?”、“随着AI大模型逐步上车,如何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实现智能座舱功能的精简与优化,打造高质量智能座舱?”、“如何应对智能座舱国际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三个话题内容积极踊跃地发表见解,现场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讨论。

会议最后,针对以上三个议题,与会嘉宾充分讨论,并形成了相关建议和重要共识:

一、积极制定智能座舱安全规范与指南。

重视智能座舱功能增加带来的安全问题,持续加强对智能座舱技术创新与边界研究,屏蔽智能座舱设计中的“隐形安全”,包括但不限于生理安全、隐私安全、交互安全等方面,持续强化智能座舱对于驾乘人员的保护。加快制定智能座舱相关的安全指南、规范和标准,强化对行业、企业和用户的引导作用,避免技术盲从。

二、持续强化用户需求导向的智能座舱质量管理。

更加关注从传统座舱演进到AI智能座舱过程中功能多引发的系统性能风险,以用户真实数据驱动智能座舱差异化质量管理,借助大模型挖掘用户隐含需求、长尾需求,确保所有产品创新和体验迭代都是从用户和场景需求痛点出发,避免功能过多堆砌和质量缺陷,并构建稳定且高效的AI算力平台及基础AI底座,打造更优化的高质量智能座舱。

三、加强中国企业智能座舱国际化联合和共创。

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法规、标准、文化和用户研究,重新定义产品和开发生态资源。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应强化内部联合和共创,共同构建智能座舱生态体系,推动软件接口统一,共同匹配海外主流生态服务商,行业需要推动智能座舱相关标准的国际化,以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有利位置,引领智能座舱产业的全球化发展。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进一步加强了智能座舱领域的交流沟通,对于凝聚行业共识,引领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智能座舱分会将继续发挥行业桥梁和纽带作用,联合行业深入推动智能座舱技术进步,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作出积极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