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氢能源与动力系统技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2022年11月09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主办的“氨氢能源与动力系统技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会议以“推动氨氢融合,助力能源发展”为主题,围绕技术可行性、关键技术瓶颈、技术创新需求等内容开展深入交流。来自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近150名专家代表参与研讨,会议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张旭明副秘书长主持。

研讨会嘉宾演讲环节,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谢韬总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卢强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主任孙柏刚教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技术中心能源研究院氢能源与氨应用中心丁军主任、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院长江莉龙教授、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齐运亮博士、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投资事业部韩红梅副总经理、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助理胡尊严特聘研究员、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能源化工处刘思明副处长、宁夏氨氢产业联盟朱学辉理事长等专家代表作专题演讲。

本次研讨会专家代表的主要观点如下:

1、氢内燃机技术是交通运输行业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但在大功率高效高可靠性氢内燃机开发、氢内燃机混合动力系统开发、氢-空混合与燃烧过程控制、关键零部件开发、氢气车载储供系统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

2、我国燃料电池整体技术已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低温冷启动能力、质量功率密度等性能甚至更优,国内外差距主要体现在寿命和效率等方面。未来重点包括提升效率-寿命-功率密度等综合性能、有效兼顾降低成本与技术进步的平衡、选择更优的高密度-低成本-使用便利的储氢技术等。

3、氨内燃机研究主要围绕氨-柴、氨-氢两条技术路线开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点火难、燃烧慢、NOx排放、氨逃逸等,仍需从燃料、喷雾、燃烧、排放、热管理、动力性等各方面开展全新的基础研究。

4、氨-氢融合是解决氢能规模化应用问题和助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当前仍面临政策、标准、资金等方面的难题,在技术方面需解决新机制高效氨合成、低温氨分解制氢、氨氢燃料发电动力系统开发等关键问题。

5、绿氨是氢能产业延伸的最佳方向,中长期来看有望成为氢能载体在中长距离输氢场景中应用,但需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季节性、间歇性特征与生产过程连续性、稳定性能源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

6、可再生氨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可再生氢的成本,绿氢成本约占绿氨生产成本的80%,未来绿氨成本将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绿氢成本的下降而逐渐降低。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张旭明副秘书长总结中提到,在双碳战略的指引下,合成氨产业本身正在从传统技术路线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如果在技术、成本等方面都实现突破,其在运输装备低碳化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方面都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合成氨与氢能产业融合发展是新的机会,但在技术、产品、应用到产业链面临诸多挑战,氨氢融合的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也需开展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协调行业资源,共同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