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加快氢能产业低碳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召开

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7月9日下午,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承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加快氢能产业低碳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专题论坛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顺利召开。论坛以“商用车与氢能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主题,分为报告环节和研讨环节。

会议现场

论坛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监事长、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李开国主持。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赵立金等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的代表共计80余人参加了论坛。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监事长、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 李开国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学东

同济大学教授明平文作题为《氢能技术进展与应用创新趋势探讨》的报告。他指出,在制氢端,碱水电解槽性能提升,质子膜电解堆寿命提升,阴离子膜电解堆初始突破。在储氢端,IV型氢气瓶批产,大容量液氢制备膨胀机就绪,绿氢低温制氨催化剂突破。在输氢端,站用气氢压缩/液氢增压泵得到应用,气/液氢运输拖车研制成功,掺氢/纯氢输送管道经过实证。在用氢端,PEMFC性能寿命提升,SOFC性能寿命提升。

同济大学教授 明平文

清华大学教授帅石金作题为《氢内燃机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的报告。他指出,氢内燃机产业化应实现氢DI喷嘴耐久性及精确计量、高效高压比增压器、NOx排放后处理、专用润滑油、曲轴箱氢浓度监测、氢异常燃烧控制等关键技术突破。氢内燃机通过稀燃技术和后处理技术可满足欧七、国七要求。氢内燃机安全问题集中在氢气泄露、燃烧爆炸、材料氢脆及高压储存等,需要实时监测和控制。氢内燃机经济性和动力性优化及可靠性保障是推动其商用化的核心,需要不断提升热效率和功率。

清华大学教授 帅石金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柏刚作题为《氢内燃机产业化开发与应用进展》的报告。氢内燃机目前面临氢燃料密度低、混合气热值低、异常燃烧频发等问题,课题组已在氢气喷射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自研了氢气喷嘴综合测试平台和氢气喷嘴等。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孙柏刚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副院长史建鹏作题为《燃料电池整车关键技术及应用》的报告。东风商用车为应对氢能重卡整车架构、氢电转换效率、散热需求、氢安全和耐久可靠性的问题,从5个技术方向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实现燃料电池整车低氢耗、高可靠性、高安全性运行。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副院长 史建鹏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李飞强作题为《燃料电池堆及系统关键技术研发》的报告。他指出,目前燃料电池技术已趋近成熟,从材料、膜电极、电堆、BOP,逐步实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自主化、国产化。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 李飞强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氢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建国作题为《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和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过程研究》的报告。利用机器学习指导高性能膜电极制造,设计了高活性催化剂,全电池在波动条件和稳定条件下均展现出高的稳定性。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研究方面,主要聚焦于铂基催化剂、三相界面和膜电极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氢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刘建国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员魏蔚作题为《液氢产业链发展前景与商业化解决方案》的报告。他指出,采用液氢储氢、液氢泵增压的方式,可降低加氢能耗、提升加注速度和效率,可面向所有车辆加注。采用船舶运输液氢来降低物流成本的需求十分迫切,尤其是中国境内的内河船舶和近海船舶。面向未来氢能产业发展,建议采用液氢罐箱多式联运“一罐到底”运送到用户端,以罐箱甩挂和罐箱替换来减少液氢转注次数,提高液氢的利用率和使用安全性。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员 魏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赵立金主持研讨环节。参会代表针对氢内燃机技术难点、氢燃料电池耐久性、氢能商用车适用场景、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创新、商用车减排降碳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分享了各单位在商用车与氢能产业的最新技术进展,并对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和应用前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赵立金

本次论坛的召开,为商用车及氢能产业的学者和专家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为这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契机,有助于产业链各参与方协同合作,加速创新,为我国的能源转型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