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EVC 2021 | 快电联合创始人于翔:存量减排,增量替换-数字化能源网创新商业模式

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2021年9月15-17日,“第三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1)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召开,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共同主办。本次大会以“全面推进市场化、加速跨产业融合,携手实现碳中和”为主题,邀请全球各国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展开研讨。

在9月17日下午举办的主题峰会“充换电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探索”上,快电联合创始人于翔发表精彩演讲。

 

于翔指出目前快电构建了基于数字化能源网的创新商业模式,通过建站赋能、互联互通机制,极大提升了用户的充电体验,且跨城市的用户日益普遍。另外,综合能源港也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既可满足不同能源用户的需求,收益也大于单一的能源供给。于翔表示,下一步希望在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的加持下,能填补能源自动补给场景的空白。

 

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大家好!今天非常的荣幸在这么一个场合和大家做一个分享。首先感谢董扬理事长,给了我们这么一个很好的机会进行展示,今天我的题目是《存量减排,增量替换,数字化能源网创新商业模式》。首先我们的大会从主论坛到各个分论坛,大家都看到了,大家提到的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碳中和。不管是供应链、使用端,中国的碳排放已经占到了全球第一,占到了全球总比例排放的27%,碳中和需要我们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贡献。

新能源汽车是一个交通出行领域,有一个数字大家看到了,中国的交通碳排放比例是7.5%,全球达到了16.2%,我们的碳排放占全球的27%。为什么交通出行比全球还要低呢?全球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了400万台,美国超过了80万台,中国199万台。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还会有很快速的增加。我们也和国家统计局合过一个数字,领导比较认可的数字是2045年左右,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会达到4亿辆以上,这一条红线就是燃油车的发展的趋势。现在新能源汽车虽然保有量在快速的增加,八月份突破了10%,乘用车超过了14.7%,这是一个喜人的成绩,但是燃油车在现阶段还会是一个主要的产品。

2035年电动汽车和传统燃油车的销量会达到1:1的比例,大约是2300万台的新车销量,其中各1600多万台的燃油车和电动汽车。从这时候开始,燃油车的比例将会逐渐的降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保有量会逐渐的增大。能源转型靠的是什么?这是我们对全球的数字能源市场的一个整体的分析。快电(公司名)主要是做第三方充电运营,我们还有做第三方加油的数字化运营。

我们国内有很多领先的企业,包括特来电、云快充,包括很多国外的企业,从化石能源到新能源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左边的这一张图是传统石油的人货场,从汽车技术来说,主要的核心技术还是在国外。从“货”的角度,原油进口的依存度2020年达到了76%。从“场”的角度,中国有11.2万的加油站,这是一个过剩的水平。而在未来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是光伏的全球第一,我们的配电网络是全世界最好的。在消费端,中国有世界存量最大的充电网络,也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我们的原油进口依存度超过七年的时间连续超过了70%,如果不改进能源结构,2060年可能会超过90%,对我国的能源安全会带来极大的问题。

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增量的新能源替换是一条必经之路。我们怎么做?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自己,我们成立于2016年的5月份,我们吸纳了很多的股东,像招商资本、中金资本,包括地方性的企业青岛财富、日照财金等等,在产业资本方面包括蔚来资本、小米金融等等,都是我们的股东的背景。一起助力我们的能源数字化。我们在这些股东的助力之下我们做了一些什么呢?在座有很多熟悉我们的朋友,包括陈总也是我们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大家以前做的非常的细分,比如云快充给这个行业做了非常好的底层技术的支撑。在商业模式的层面上,在整个充电领域中,大家还是认为我们的营收周期过长。我们除了在运营这些充电的资产之外,我们增加了很多的业务,包括售电业务。我们2021年的上半年完成了1.2亿千瓦时的电的交易,让我们的新能源汽车用到新能源电,降低碳排放。

我们还有一个建站赋能的领域,大家都在说我们应该建一个怎么样的充电站,应该建多大的规模,如何恒定它。一定是周边有多少的车辆需要充电或者是换电的需求,这是大家最关注的。现在基本上90%的充电量甚至是90%以上都是来自运营的车辆,这些车辆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从传统的燃油车更换到新能源汽车的。那我们有1.7亿的用户,都会无缝的转移到电动汽车中,以前在什么地方加油,经常在哪一个加油站加油,在他更换了电动汽车以后,如果是附近有这些能源补给的网点,一样会作为能源补给来使用,所以快电整合了传统能源补给网络的优势,结合现在的新能源补给的优势。现在中国的充电市场头部企业的效应在逐渐的显现,带动了更多的中小运营商进入,市场越来越分散,可能只有一个充电站,我也是一个充电运营商。我们让这些小的运营商自己搭建生态的场景,他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需要组织他的供应链等等,这是不可能一个小的商家完成的,现在快电也在组建包括零售,包括我们的车后服务,包括我们的整体的供应链的体系。

现在和我们合作快电生态铺设的企业,平均可以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带来5-10%的收益的增效。可能大家不大理解快电地网是怎么样的网络。这是我们的一支线下团队,在初期的时候,充电桩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具备了移动互联网的属性,从刷卡转向了通过手机的扫码。但是在线上的属性下,在初期忽视了我们服务的本质,那我们是不是需要在场站中有人,这些人需要做什么?现在一共有三千人的地网团队,就是需要在充电站中给用户做服务,包括清扫、擦试充电桩。

一个小的商家,虽然有自己的APP,但是他不可能自己培养一支软件技术团队为我们的线上产品做线上的运营整体的规划,同样通过我们快电的整体的技术的能力为大家进行赋能的帮助。这是我提到的整体的热力图,红色的是加油站,这样子我们可以完整的找到使用的规模,周边的车辆是怎么样的状况。

到今天为止,快电已经合作了包括头部、腰部小微的运营商。能够给大家带来的是什么?我会有一个数据的展示,除了我们上游连接了运营商,也包括在微信、支付宝、快狗、货拉拉、神州等主流APP提供了充电服务。哪怕是没有用过我们的,大家也很早和我们进行了联系。当大家打开APP,看到有充电或者是加油能力的时候,是我们在底层为大家提供的这种能力。

通过我们的互联互通运营,为大家带来的是什么?是我们公共用户的一个简单的充电习惯。大家都在说电动汽车是不是可以跑长途,今天得出了第一个结果,我们的这个数据是节选了2500万次的充电得出的结果。现在已经有12.3%的用户开始了跨城充电了,也就是我开着电动车跨城市走了,而且不是一个城市。3%的人平均跨城市的数量是3个,最多的一个司机跨城市的数量达到了18个,证明我国的电动汽车的技术和充换电网络已经开始满足我们长途远行的需求。这是我们单车辆在同一周期跨城最远的距离,有从扬州到昆明的超过2000公里,有从太原到广州的超过1800公里,成都到扬州,江苏到遂宁,深圳到盐城,我们节选的都是超过1500公里以上的。我们的数据中超过500公里以上的比比皆是,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一个数据。

那我们在城市中充电的习惯是怎么样的?有92.3%的用户会跨站充电,平均跨站的数量是14座,最多的跨站是162个。我们的电动汽车在疫情期间逆势上扬。在整个新车销售大盘下降的过程中,电动汽车还在增速的增长,就证明新能源汽车已经从原有的“政策驱动”转向了“市场驱动”的方式。

我们的互联互通的机制,先解决了我们能够找到好用的充电桩。现在还有很多的油车,还有很多的加油站,如何解决油车和电车的问题?综合能源港是一个很好的模型,这是在北京的东四环逐步落地的综合能源港,包括加油站,包括车的清洗中心、停车场、换电区还有肯德基的餐厅。充电站、换电站这一块场地,当时蔚来和奥动争的很凶。我们要保证区域体系中服务不同的用户类型做的平均分配。现在计划是建造奥动的换电站,主要服务出租车和网约车,同时这一块场地中还会有20台160千瓦的双枪的充电枪。这个领域中每天加油的体量上升了100%。以前每天卖30吨油,现在可以每天卖60吨,我们的充换电落地以后,能够带来的收益一定会大于单一的能源。

刚才说的都是现在,我们说一下未来,未来是什么?现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已经是非常的先进了,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当未来车辆没有人开了,也不需要人驾驶的时候,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最近我们看到了很多让人痛心的场景,比如在港口的无人驾驶汽车是不需要人辅助的,还需要有专人去为他进行能源的补给。针对这种场景,我们定义了AUTO POWER,通过连接来解决一切,从车到我们的硬件形成完整的结合。自动驾驶完成能源补给的识别,车路协同以后的车场协同就是能源补给场景,一定可以在未来为能源补给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