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汽车芯片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专题论坛召开
7月9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承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汽车芯片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专题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聚焦国产芯片产品设计创新、芯片工艺进展、芯片检测与产业应用等热点话题,邀请来自一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长城等整车企业,以及国内芯片零部件、操作系统、芯片测试、高校院所等产业链各环节80余位专家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国产汽车芯片关键技术发展路径,推动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
中国兵装公司原首席科技专家、长安汽车研究院原总工程师 汪正胜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赵立金
会议由中国兵装公司原首席科技专家、长安汽车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汪正胜主持,演讲环节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李兆麟、广汽研究院芯片应用技术总监辛聪、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芯片测评研究中心主任周昕;紫光同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盛敬刚;思瑞浦微电子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业务拓展经理犹家元5位专家做专题报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赵立金出席本次会议。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李兆麟
李兆麟以《我国汽车芯片产业现状与未来展望》为题,他指出我国汽车芯片产业需求旺盛,但供应呈结构性短缺,高端芯片依赖进口,国内企业占全球市场份额低,自给率不足15%。面临地缘政治限制、产业成熟度不足、高端芯片卡脖子、行业内卷等挑战,未来需依托市场规模与政策支持,聚焦大模型、Chiplet等技术,强化标准引领与应用评估,推动汽车芯片的产业协同发展。
广汽研究院芯片应用技术总监 辛聪
辛聪以《构建安全可持续的汽车芯片应用生态》为题发表演讲,广汽集团以构建安全可持续的汽车芯片应用生态为目标,重点建设数字化信息管理、芯片准入评价、零部件全栈自研、联合实验室四项基础能力,推进“整车-控制器-芯片”联动验证平台、本土化零部件供应链、“技术合作开发+投资合作”双轨并进战略三大举措,系统提升汽车芯片供应链安全水平,并在未来围绕前瞻研究、制造牵引赋能产业、构建生态等多维度开展汽车芯片产业工作,进一步增强产业链的韧性与稳定性,为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筑牢根基。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芯片测评研究中心主任 周昕
周昕以《车规芯片高可靠测评范式及行业实践》为题发表演讲,当前芯片测评向着更精准、高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先进制程和先进封装对车规芯片可靠性带来诸多挑战,包括设计、工艺复杂带来的错误概率、缺陷密度增加、集成度高导致的电子迁移增加、新材料的材料疲劳等问题,这就需要针对车规芯片全生命周期进行质量管控,从前端的DFR的设计到产品的AEC-Q可靠性测试,在测试中发现失效问题并及时反馈给研发端,从而提升芯片设计和制造能力。最后针对严苛验证、特性测试、失效剖析等分析策略及实践案例进行了分享。
紫光同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盛敬刚
盛敬刚以《国产高端车规MCU突围之路》为题发表演讲,目前国内在BMS主控、车身控制等领域国产MCU进展成果显著,高端汽车MCU市场(如动力总成MCU)仍然被国际大厂垄断,主要面临车规工艺、认证体系、软件生态等技术壁垒。国内紫光同芯、芯驰科技、国芯科技、东风等企业积极应对挑战,推出多款产品布局高端MCU,并通过RISC-V、功能安全等方向的努力巩固突围成果。未来将聚焦差异化技术路线,根据车企需求进行架构创新和软硬件协同设计,并与国内EDA厂商、晶圆代工厂开展深度合作,构建产业链协同生态。
思瑞浦微电子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业务拓展经理 犹家元
犹家元以《模拟类国产汽车芯片产品技术进展》为题发表演讲,详细介绍了放大/比较器、数模转换器、接口芯片、驱动芯片、开关芯片、电源芯片等模拟类芯片的国产化技术进展与产品情况,他指出模拟芯片的创新并非同计算芯片一样受限于先进制程,更强调单芯片的性价比,通过对分立方案的集成体现经济性优势,此外通过对芯片产品功能安全的合理设计,能够实现系统更高等级的功能安全,从而打破高功能安全芯片需求的困境。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 邹广才
研讨环节由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邹广才主持,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李兆麟、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主任工程师雷鹏、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许艳华、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方海峰、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蒋汉平、仁芯致远(杭州)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党伟光、北京地平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共事务经理张艳梅、广东鸿翼芯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联合创始人王敏,围绕国内汽车芯片产业技术难题、车企“造芯”、第三代半导体规模化应用、48V电气架构变革、大模型上车需求与挑战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
研讨专家
专家们认为当前国产汽车芯片产业在软件工具、IP核、测试验证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挑战,需要产业链各层级的深度融合与生态共建,车企与芯片企业应当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机制;车企作为芯片应用方能更精准定位产品需求,这是车企“造芯”的优势,但自研芯片投入资源巨大,产品只有回归行业市场才能有效推广;碳化硅芯片上车目前主要存在可靠性和短里程失效问题,是从材料到模块再到整车应用的系统性问题,需要全产业链从技术体系角度进行梳理解决;芯片研发要注重路径创新,要在功能、架构等方面寻找突破口,避免受制于国外先进制程的技术封锁;大模型上车对芯片算力和存储带宽提出更高需求,可以通过制程演进、能效提升、数据精度优化、存储架构优化等手段实现突破,此外基于Transformer的软硬协同设计也是必要的;48V系统当前已具备功耗需求和成本优势,需要车企对相关芯片提出需求和引导,共同推动产品实现。
会议结尾由汪正胜总结。他指出我国是汽车大国,距离汽车强国的“最后一公里”,汽车芯片最为关键。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铸就共赢共享的发展格局,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国内企业要在技术创新上持续攻坚,突破关键领域瓶颈;在产业链协作中拧成一股绳,于融合中凝聚合力,才能让整个行业在自主可控的道路上稳步向前,行稳致远。
本次会议的召开,为中国汽车芯片产业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协作平台。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共话技术突破路径、产业协同模式,凝聚起自主创新的共识与合力。期望产业链上下游持续深化合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 大家都在看
-
1
关于召开《电动汽车安全救援友好性设计导则》团体标准研讨会的通知
-
2
关于召开《乘用车安全气囊系统误作用试验的数据采集方法和要求》团体标准启动会的通知
-
3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飞行汽车分会年会暨飞行汽车标准研讨会成功举办
-
4
中汽学会召开全体党员大会 专题党课强党性 “开门教育”聚合力
-
5
2025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无人系统安全员培训在福州大学召开
-
6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 “动力电池技术创新与应用”分论坛成功举办
-
7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长聘教授曲小波:《城市低空出行:载具、数据与孪生平台》
-
8
FISITA WMC2025年会盛大举办,中国汽车创新备受关注
-
9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工信装备研究院副总监安婷婷:《新能源汽车品牌发展趋势与品牌评价研究》
-
10
关于筹建汽车数字化与智能制造联盟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