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EVC 2022 | 氢能产业已处于规模化前夜;膜电极国产化是重中之重

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8月26日~28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2)在北京、海南两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高规格、国际化且最具影响力的年度大会,本次大会以“碳中和愿景下的全面电动化与全球合作”为主题,共包含20多场会议、13000平米技术展览及多场同期活动,200多名政府高层领导、海外机构官员、全球企业领袖、院士及行业专家等出席大会发表演讲。

在大会第一天以“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为主题的主论坛上,全球专家和产业精英就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的商业化应用开展了深入地探讨和交流。

张玉卓:氢能产业已处于规模化前夜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玉卓在发表致辞时表示,我国已经将氢能确定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化基础初现,处于规模化前夜。

张玉卓建议,应从五个方面来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全生态协同创新发展。

第一,强化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能力,针对氢能产业规模化的应用瓶颈,聚焦可再生能源低成本制氢等重点方向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设立国家氢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应用示范项目,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攻关组织模式;

第二,促进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探索规模化、低成本高效和安全的新型储运体系,目前中国石化管道输氢的两个项目实际运行了8年,运行情况均比较好;

第三,加速多元化分布式全场景应用示范,按照移动式、分布式、集中式的路径逐步构建应用场景;

第四,完善法律规划政策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氢能在国家能源体系中的定位,探索构建氢能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健全产业链重点技术装备的计量、检测、认证标准及体系;

第五,构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软环境,面向全社会开展氢能科学普及和法律普及,建立健全氢能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学科体系,提升氢能领域国际科技治理能力。

张雨东:交通行业减排降碳任务艰巨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雨东表示,交通领域用能占全国总用能的11%,碳排放也占全国碳排放的11%左右,交通行业减排降碳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是能源交通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选择之一。

下一步科技部的重点工作将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支持氢能与燃料电池基础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在高温、质子导电、电解制氢、波动性电源电解制氢、绿氢转化等方向开展过程机理研究,探索高温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推动高参数、模块化、氢动力系统测试方法,支持氢动力高速列车,氢动力船舶等氢能交通工具发展;

另一方面,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强化氢能与燃料电池科技创新整体布局,围绕创新链构筑产业链。面向“双碳”背景下西氢东送,海氢陆送等场景,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等能源高效制氢技术和管道,船舶等远距离、长时间、高效率氢能输配技术,持续研究氢能安全性、经济性评估技术,为构建科学有序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提供科技支撑。

向海平:积极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提出,当前全球氢能产业尚处于初期示范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他分享了推动氢能技术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点体会:

第一,我们要准确把握氢能在能源革命中的战略定位,从我国国情和能源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绿色低碳方向,充分发挥氢能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中的作用,确定我国氢能发展战略。

第二,要充分认识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形势,目前我国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面临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等诸多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围绕氢能全产业链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前瞻性技术和原始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坚持开放创新,积极开展氢能发展国际合作,加快推动氢能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助力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贡献中国力量。

欧阳明高:膜电极国产化是重中之重

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进行主题报告时直言,2025年或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窗口期,全产业下一步需要重点解决效率、寿命和成本三大问题,其中,有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基础问题是实现膜电极的国产化。当前膜电极能占到燃料电池系统一半以上的成本,但我们还没有实现完全的自主化,有些材料,尤其是膜仍然采用的是国外进口材料。

在欧阳明高看来,当前国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是燃料电池/电解装置,必须率先突破,与此同时,我们要从系统层次逐步深入到材料层次,例如碱性电解的隔膜。此外,现有氢储运技术虽不理想,但革命性突破需要基础科学研究发现,当前主要是选择合理的氢能储运技术路线。

陈学东:氢能输送比想象中更安全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在演讲中提到了两个一直以来在业内都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其一,人们一直非常担心常温高压下的氢脆问题,但国内外研究表明,200摄氏度以下,35MPa以下氢环境不易导致金属氢脆,室温基本无影响,石化装置大量压力容器和管道在此条件下安全服役超过40年;其二,氢能技术经济性与对碳减排的贡献需进一步探讨,作为二次能源,氢能的碳减排效果其实取决于产生氢的一次能源种类,其经济性还要考量一次能源的消耗量,这导致了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对氢能利用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在本次论坛上,欧洲清洁氢合作组织执行董事Bart BIEBUYCK在进行视频致辞时还分享了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在欧洲的发展情况,提出在政府及相关机构的鼓励和支持下,到2030年,欧洲将建成1000座加氢站,来为重型卡车和轻型轿车提供服务。

在论坛中的专题演讲环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永生,山东重工集团副总经理孙少军,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承灿,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董长征,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强,海卓动力(青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朱维,壳牌集团氢能副总裁保罗·博格斯和加拿大氢燃料电池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Ivette Vera-PEREZ,分别就各自在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开展的探索和实践工作进行了分享,也就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与意见。

 

来源:中国汽车报